跳到主要內容

高雄市立美術館商標

網站導覽
Menu

歷史記事

高雄市立美術館整體規畫定案,總工程費5億元,美術公園5億元,合計10億元,由教育局、工務局逐年編列預算。

1984

11月3日

市府與《民眾日報》共同辦理「高雄市設立美術館」座談會,會中藝術家陳瑞福、洪根深均熱切提議應成立美術館

1985

1月21日

高雄市長許水德做成設立高雄市立美術館的決策,指示教育局積極著手規劃興建,以滿足市民的藝術生活需要。

5月

蘇南成接任市長後,裁決美術館預定地於內惟埤學產用地,以27公頃土地興建美術館及美術公園。

1986

7月

市府工務局新建工程處公開徵圖,由陳柏森、盧友義建築師取得設計規劃及監造權。

10月

高雄市立美術館整體規畫定案。

1987

經都市計劃會議決議,擴大內惟埤美術公園預定用地為41公頃。

1988

4月27日

高雄市教育局指派社教館館長謝義勇兼任美術館籌備處主任。

5月1日

正式成立高雄市立美術館籌備處。

1989

11月

高美館籌備處完成一份「高雄國際雕塑創作研究營」的規劃報告(計畫團隊包括王哲雄、王建柱、林磐聳等人),透過研究國外雕塑創作營案例,為籌備處預計於園區舉辦之創作營辦理模式與推薦藝術家進行建議。

1990

3月25日(美術節)

舉行美術館主體工程奠基儀式。

1990

5月10日

美術館主體工程正式開工興建。

1991

1月

市府參考民間團體之建議,以原舊地為名,將園區定名為「內惟埤文化園區」,但對外之官方名稱為「內惟埤經國文化園區」。

1992

1月30日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今文化部)美術科科長黃才郎接任高雄市立術館籌備處第二任主任,並規劃美術館主視覺,邀時任中華藝術學校校長翁英惠及其團隊進行高美館整體視覺識別系統規劃設計,主標誌涵蓋高美館依「山」鄰「水」之地理特徵、結合Museum之「M」與Kaohsiung之「K」之造型,並融入美術館典藏、展覽、研究、教育推廣四大功能等概念,書法標準字則邀請陳奇祿博士題署。

1993

2月

辦理「環境形象化、再現內惟埤雕塑徵件」計劃,並開始招募文化義工。當時共計有150名文化義工參與高雄市立美術館開館籌備工作。

1994

1月

高雄市立美術館主體建築完工。

6月12日

高雄市立美術館正式開館營運。

8月

高美館推出《時代的形象—臺灣地區繪畫發展回顧》,為南台灣首次完整匯集台灣明清至近代的重要藝術家重要作品之展覽。高雄前輩藝術家劉欽麟家屬劉文山先生捐贈劉欽麟(1915-2003)〈雙裸女〉等10件油畫作品。

9月

高美館與民間企業共同發動留下布爾代勒作品〈大戰士〉的「留下大師之美」募款活動,最後由民間企業與高雄市民捐款新台幣845萬5,275元,購藏〈大戰士〉乙作並捐贈高美館。

10月

黃才郎就任高美館首任館長。

11月9日

行政院核定「高雄市立美術館組織規程暨組織編制」。

1995

3月31日

法國藝術家布爾代勒雕塑〈大戰士〉正式登錄為高美館典藏。

9月

高美館辦理《黃土水百年誕辰紀念特展》,為台灣首次與日本美術館合辦之黃土水完整回顧展。

11月

高雄前輩藝術家劉清榮家屬劉邦雄先生捐贈劉清榮(1902-1981)〈速寫人物之一〉等15件素描與粉彩作品,包含11件素描及4件粉彩作品登錄入藏。

12月1日

奉高雄市議會決議通過高美館門票收費辦法,開始收取門票費,全票20 元、半票10元,高雄市民憑身分證免費入場。實施至1997年9月7日廢止。

1996

4月

高美館首次對外招募專業導覽義工。

6月

高美館推出《認識美術館》作為引領民眾參觀美術館之基礎教育工作,為館方首次辦理之美術教育展。

1997

3月

辦理《第十四屆高雄市美術展覽會》開幕暨頒獎典禮,包含首次設置、採「不分類」方式評選之「高雄獎」6名,為「高雄獎」名詞首次出現。

5月

與法國奧塞美術館合辦《黃金印象—奧塞美術館名作特展》,為法國國寶級展品首次來台,總參觀人數破百萬,為台灣特展的首次高峰。同時策辦《西潮東風—印象派在臺灣》,為高美館首次辦理之對照型展覽。

10月

高雄前輩藝術家張啟華家屬張柏壽先生捐贈張啟華(1909-1987)〈旗后福聚樓〉等131件油畫作品登記入藏。其中,〈旗后福聚樓〉(1931)於2010年2月登錄為高雄市一般古物。

12月

首次推出「創作論壇」,以評審會議開啟以當代藝術創作為主的徵件展;同月,首度推出「市民畫廊」,以評審會議開啟以在地藝術家為主之徵件展。

高雄資深藝術家林天瑞(1927-2003)捐贈〈人像(一)〉等317件水彩及素描速寫作品,包含178件水彩及139件素描速寫作品登記入藏。

1998

3月

舉辦《1998高雄國際雕塑節》,包含《歷代雕塑珍藏—石刻造像篇》、《館藏雕塑—台灣近代雕塑》、《鉅塑臨風—國際雕塑鉅作戶外展》、《台灣戶外藝術精華展》四大展覽,以及「柔軟的雕塑—時裝秀」、「雕塑散步—1998畫廊巡禮」等活動。

1999

3月

高美館修復裝裱林玉山捐贈〈獻馬圖(畫馬屏風)〉大型屏風膠彩類典藏品。2002年登錄入藏,後於2011年獲登錄為高雄市一般古物。

9月

高美館園區第二期工程整地施工,於2001年底完工,包含人工湖水域、濕地沼澤區、人工島、小溪、大草坪、園區內植栽等。人工湖(生態池)由盧友義建築師設計。

10月11日

黃才郎館長調任台北市文化局副局長,由高雄市立美術館秘書室主任陳雪妮兼任代理館長一職。

2001

11月1日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第三處國際文化交流科科長蕭宗煌接任第二任館長一職。

2002

1月

高美館首度辦理《美術高雄》主題策展系列(自2001年至2008年共計辦理8檔),首展《美術高雄2001:後解嚴時代的高雄藝術》由高雄藝術家暨藝評家李俊賢策展。

10月

園區第三期工程包括入口廣場、立體停車場、遊客中心(今兒童美術館)、慢跑步道、螢火蟲培育生態區等設施完工;至此,整個園區與美術公園建置完成,並由高美館接管。蕭館長提出將「遊客服務中心」改建為「兒童美術館」之構想。

12月

更新軟硬體而建置完成「數位典藏系統」,正式朝「網路美術館」的目標邁進。同年起文建會推動「國家文化資料庫」專案計畫,高美館於2-3年內分批進行典藏品之圖像數位化與詮釋資料建置。

2003

1月1日

高雄市政府文化局正式成立,高雄市立美術館由教育局改屬文化局管轄。同月,因應國內爆發SARS疫情,入館民眾須經量測體溫及消毒雙手之防疫措施,當年之版印年畫以謝省民創作之〈健康平安〉作為見證。

11月

以「高雄市內惟埤文化園區之『兒童創意美術館』建構計畫案」獲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地方文化館計畫」經費補助,完成「兒童美術館」硬體設施改建、視覺識別系統設計與委託研究等籌備事務。

2004

9月30日

由高苑科技大學建築系副教授、藝術家李俊賢接任高美館第三任館長,亦為台灣首位專業藝術家館長。

2005

1月30日

「兒童美術館」正式開館營運,這是館方為使美術教育落實於兒童生活而成立,為台灣公立美術館之先驅。

4月

高美館發行《藝術認證》雙月刊。

11月

園區內主館主體建築西側工業遺址「榮璋鐵工廠」,經鑑定為危險建築,由市府工務局拆除大隊拆除,走入歷史,該區及其週邊空間被劃為「南島文化場域」。

2006

開闢南島文化場域,於園區南側空間規畫施作起伏的地形、渠道、海漂性植栽等。「南島語系當代藝術發展計畫」,為台灣首次以南島當代藝術為主之發展計畫。計劃以2007至2009年為期程,完成國際交流展、南島文化場域與藝術工坊、南島區域藝術家交換駐館、建置南島當代藝術資料庫、擴大原住民當代藝術典藏、籌辦國際學術研討會等研究與活動。

3月11日至6月18日

高美館辦理《綠色奇蹟:藝術與環境生態的對話》期間,首次邀請阿美族藝術家拉黑子.達立夫進行駐館現地創作,完成樹皮布作品〈大地之衣〉,為高美館首次展出南島當代展品。

12月起至2009年10月

高美館連續三年推展南島當代藝術發展計畫,包括駐村藝術家創作、園區南島化改造、展覽藝術交流等採公開徴選及邀請方式。首批駐館藝術家為碧魯.司瓦那(豆豆)、雷恩及法屬新喀里多尼亞南島語族藝術家Joseph Poukiou 和Jean Michel Boene;同步李俊賢館長亦推動園區植栽南島化。

2008

3月31日

李俊賢館長回任教職,由秘書李志剛暫代高美館館長一職。

10月

「高雄市美術展覽會暨高雄獎」徵選,經籌備會議確認改為「高雄獎」徵選,已呈現當代藝術多維面向,「高雄市美術展覽會」名稱走入歷史。

2009

1月17日

高雄市文化局向逢甲大學建築系借調助理教授謝佩霓接任高美館第四任館長。

3月

高雄市立美術館典藏品黃清埕〈頭像〉(約1940作)經文化部公告指定為重要古物。

2010

2月

高雄市立美術館典藏品張啟華〈旗后福聚樓〉(1931)登錄為高雄市一般古物。

12月

高雄市立美術館典藏品潘阿俊〈我的母親(Depelang)〉(1980年)及杜文喜〈一腳擎天〉(1987)登錄為高雄市一般古物。

2011

12月20日

高雄市政府公告:高雄市立美術館典藏品林玉山(1907-2004)〈獻馬圖(畫馬屏風)〉(1943年)登錄為高雄市一般古物。

2012

7月14日至10月28日

高美館舉辦《玻光流影—約翰.湯姆生世紀影像特展:鏡頭下的福爾摩沙與亞洲紀》,首度透過與數位影像收藏單位英國威爾康圖書館合作之攝影展;展畢並收藏該批攝影輸出為典藏。

9月至11月

市府工務局於高美館屋頂執行「高雄市立美術館熱島固碳景觀公益示範工程」,透過屋頂美化與綠意延伸,達到展覽空間降溫、節約空調用電、減碳及固碳之成果。此工程獲2013年建築園治獎特別獎。

10月17日至2013年2月24日

高美館於法屬新喀里多尼亞棲包屋文化中心首度辦理自行策辦之《跨.藩籬—台灣原住民當代藝術海外展》。

12月14日

高美館在「南島園區」舉行「城市門戶美術館園區公共藝術設置計畫」成果發表開幕儀式,除了永久性及非永久性的藝術品設置之外,也強調民眾參與,加入跨領域之節慶及事件性等活動。本計畫由高雄市立公共藝術基金管理會主辦,高雄市立美術館承辦,創作者包括梅丁衍、許自貴、李明則、安聖惠和林建榮五位藝術家。

12月

高美館辦理「2012美術館國是論壇:美術館贈藏、藝術品交易與相關稅制探討」研討會。

2013

3月16日~2013年6月2日

高美館辦理國際藝術重要流派大展《合而不流:Fluxus五十周年紀念特展》。

8月3日至10月13日

高美館奠基於「高雄畫廊發展概況初探」委託研究案,辦理《藝術推手:高雄畫廊發展初探》研究展。

4月25日

高美館辦理「視覺藝術影像資料庫」系列出版發表,包括詹浮雲、洪根深、劉耿一、陳水財、盧明德、李明則及許淑真7位藝術家之影音訪談紀錄片。

6月22日至9月15日

高美館配合《我們都是蒙娜麗莎經典篇—蒙娜麗莎500年:達文西傳奇》特展,特規劃《我們都是蒙娜麗莎—當代篇:蒙娜麗莎 MIT》及兒童館《我們都是蒙娜麗莎—兒童篇:小小蒙娜麗莎》,以串連相關展覽特質及議題。

9月12日至10月23日

高美館辦理2013年多元文化藝術施政願景發展計畫--藝術家駐館創作;邀請四位駐館藝術家:台灣賽德克族的林介文(Labay Eyong).排灣族的巴豪嵐.吉嵐(Pahaulan Cilan),以及兩位來自新喀里多尼亞的藝術家尼古拉.莫雷(Nicolas Molé)與史黛芬妮.瓦米坦(Stéphanie Wamytan)於高美館進行為期近6周的駐館創作後展出。

10月17日至18日

高美館辦理「美術館之於南島.當代.藝術 聚會所」國際學術研討會。

12月21日至2014年3月16日

高美館於駁二藝術特區辦理《2013高雄國際貨櫃藝術節—可以居》,首次邀請建築師將貨櫃藝術朝向實用性質進行創作。

2014

6月7日至9月14日

由策展人羅悅全、鄭慧華、何東洪策畫的《造音翻土-戰後台灣聲響文化的探索》展於高雄市立美術館展出。

10月10日至2015年1月11日

高美館舉辦國際知名荷蘭藝術家特展《錯覺藝術大師:艾雪的魔幻世界畫展》。

2015

8月1日

謝佩霓館長借調任期屆滿,文化局派主任秘書簡美玲代理館長一職。

12月19日至2016年3月27日

高美館舉辦《邊界敘譜 撒古流vs拉黑子雙個展》

2016

1月

高美館與學學文化創意基金會、高雄市教育局產官學合作,舉辦《感動猴》高雄兒童彩繪特展,展出以莊普創作「感動猴」原型素坯,來自大高雄的22個行政區、33所學校共1025件「小感動猴」彩繪作品;之後每年一度展出至2023年3月(兔年)為第8檔展覽,主題為《愛麗絲夢遊仙境》。

7月28日

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藝術總監李玉玲接任第五任館長,市府並同步進行美術館公法人之轉型作業。

2017

7月1日

高美館與高雄市電影館、高雄市歷史博物館共同隸屬於「高雄市專業文化機構」行政法人,為台灣首次成立之三館一法人。

因應法人化後空間體驗提升之需求,高美館開始進行長達五年之空間改造計畫;同年並典藏了劉啟祥入選二科會之作品〈畫室〉及莊世和早期立體派拼貼作品〈詩人的憂鬱〉、〈阿里山之春〉等重要藏品。

2018

2月10日

歷經144 個工作天,高美館完成開館以來首次的大型空間改造,嶄新的104 及105展室為全台美術館首次採用均質光膜系統之空間,獲TID Award 公共空間類金獎、金點設計獎肯定。新空間首展《靜河流深》由李玉玲館長親自策展。

7月

法人化後首檔特展《裸:泰德美術館典藏大展》,由高美館與英國泰德美術館聯盟(Tate Museum)攜手合作,展出包含羅丹、雷諾瓦、竇加、馬諦斯、畢卡索、盧西安.佛洛伊德等現、當代藝術名家以「身體」為主題之作品,與觀眾分享西洋藝術史最為精彩多變的200年。

9月21日至2019年2月10日

所推出的《為無為—謝英俊建築實踐展》,本展於201912月13日榮獲Shopping Design舉辦之2019 Taiwan Design Best 100「社會關懷」獎項。

2019

高美館正式啟動「高美之友」會員招募制度;同年,館內自營「高美書屋」複合式藝術空間正式開始營運。

5月

高美館與日本森美術館合辦〈太陽雨:1980年代至今的東南亞當代藝術〉特展。

6月4日至6月6日

高美館為因應自2006年以來長期發展的「南島當代藝術計畫」,特辦理「泛‧南‧島:原民性與當代藝術」國際論壇暨策展工作坊,邀請大眾共同思考如何透過「南方」與「島嶼」研究的角度擴大「南島」的議題討論,並省思有哪些是在研究與策展版圖上失落的片段;論壇邀集了昆士蘭現代美術館亞太藝術部策展經理Zara Stanhope、紐西蘭帕特迦藝術博物館館長Reuben Friend、香港Para-Site藝術中心總監Cosmin Costinas與台灣的學者專家、藝術家以及策展人共同探討「原民性」與當代藝術如何形成複雜而有趣的對話。

9月

高美館與法國凱布朗利美術館合辦〈刺青—身之印〉特展。

10月26日至2022年5月8日

高美館於舉辦25週年館慶活動,推出《南方作為相遇之所》常設展,正式啟用為典藏品長期展示而量身打造的美術館三樓特藏室;本展於文化部補助計畫下透過全新策展概念與結合VR、AR科技打造了沉浸式場域體驗。

12月7日至2020年2月9日

高美館辦理2019高雄國際貨櫃藝術節,本屆場地移至美術館南島園區,並邀請12組來自南島語系國家如台灣、紐西蘭、新喀里多尼亞的原住民族藝術家與創作團隊現地創作。本屆以「陷阱」為創作主題,既是實體陷阱,也可能是存在於社會、文化中各種看不見的陷阱。

2020

3月17日

高雄市政府文化局今日假高雄市立美術館舉辦「藝術與台幣的交陪場」藝術論壇,由林思伶局長邀請吳益政議員、高雄市財政局曾美妙副局長、高雄銀行授管處張榮泰處長、高美館李玉玲館長、藝術產業研究專家石隆盛,以及諸多高雄在地藝術界代表林熺俊、洪明爵等人共同與會,理解藝術金融的作法,探討在地方政府自治權限下,如何結合產官學共同開創以藝術產業活化就業及生產之動能,評估適合運用於在地藝術產業的可行性。

4月

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以下簡稱新冠肺炎)疫情延燒,國際上已有多所重要博物館舍陸續自2020年2月起為防疫新冠肺炎臨時閉館;高美館為因應防疫將原訂4月開幕的年度特展《黑盒-幻魅於形:湯尼.奧斯勒》順延至當年冬季開展,修館計畫則將提前至6月上旬動工,展覽空間於6月起暫停服務至當年底,《黑盒-幻魅於形》將作為改造空間重新啟用之首展與觀眾見面。

5月

高美館在市府支持下投入新台幣1.95億元進行「蛻變與新生 Transformation & Rebirth」美術館外觀改造案之徵件公告,期望徵得國內外優秀建築師提案,在不影響建築本體結構前提下,針對主館建築外觀提出改造計畫,為高美館打造新形象,同時解決實際上建物屋頂漏水問題。

6月

因應防疫,高美館推出《黑盒-幻魅於形》線上前導展、《百夜藝術默讀:有聲有影的典藏閱聽》、《南島當代記憶工程》線上講座等雲端藝術推廣,讓民眾在防疫期間透過美術館建跨域平台與藝術串連對話,另與學學文化創意基金會共同合作,將展覽空間進行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簡稱VR)環景拍攝,藉由iStaging(愛實境)研發之VR/AR人工智慧技術,大幅縮短「VR線上展」製作時間,不僅提供一般民眾在防疫期間有較多元的觀展方式,更可將VR環景的線上展覽導賞經驗導入校園,及時提供教師在校進行沉浸式「線上校外教學」。

9月

高美館歷經一年多分區、分階段的館體施工,園區逐漸展現嶄新風貌;繼東側雙廣場、內惟埤人工湖暨環湖環境改善後,東南側停車場、館前迴廊及圓形廣場也宣告完工並對外開放。

12月

為因應數位時代大眾閱讀習慣之改變,《藝術認證》雙月刊轉型為強化線上閱讀平台暨半年紙本出刊之雙軌發行,並於12月出版轉型前最後一本《藝術認證》雙月刊(95期),主題「Museum for all:眾生開放的城市會客室」。

12月

奠基於長年研究南島當代藝術策展檔案與典藏之豐富累積,高美館在文化部「博物館事業推展補助計劃」的支持下,高美館正式於官網推出《Whose Memory? 南島當代記憶工程》雲端講座/紀實,邀集藝術家撒古流、安聖惠、策展人吳瑪悧、當代舞團「蒂摩爾古薪舞集」等第一線藝術文化工作者擔任講者,分享當代南島及跨文化議題等多元而豐富的藝術視野,邀請大眾一同探索南島藝術的生命故事。

2021

1月

在閉館近八個月的整修後,高美館在2021年1月22日下午6時重新開館,迎接大眾重返美術館!在重新開館之際推出重量級國際特展《黑盒-幻魅於形:湯尼・奧斯勒》,全館同時五檔展覽齊開,並舉辦為期三日(即日起至1/24)的「KMFA REOPEN市民日」系列活動。

高美館與國際扶輪3510地區攜手,2020-2021年度深度合作偏鄉兒童教育,由國際扶輪3510地區贊助,美術館提供資源,募集一萬名高屏、台東偏鄉兒童至高美館體驗一日藝文之旅。

2月

《藝術認證》數位閱讀平台正式上線;同年6月,出版轉型後第一本《藝術認證》精品出版半年刊「泛‧南‧島航行指南」(96期)。

5月

為紀念前館長李俊賢,高美館特於5月至9月舉辦《TAKAO・台客・南方HUE:李俊賢》,並於4月16日展開「偏挺X要塞一致爐主俊賢」壁畫創作計畫,由策展人龔卓軍、藝術家李俊陽、音樂製作人林強,藝術家李俊賢家屬林美秀、李家由和李家東及參與創作計畫之藝術家成員啟動開工儀式。5月8日開幕當天傍晚也辦理一場由林強領軍及「北澤鋼影像」製作團隊、特別來賓林生祥,以強大的影像、音樂和熱情開演的「偏挺土地—南方HUE聲景影音會」。

因應疫情緣故,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全國三級警戒延至6月14日,高雄市政府文化局所轄藝文場館配合防疫,延長閉館時間至6月14日。

 

6月

在高美館迎接27週年館慶之際,高雄市長陳其邁宣佈正式啟動高雄大美術館計劃中「內惟藝術中心」興建工程,於園區西側設立新館,由高美館、高史博、電影館三館共構與經營,展開城市藝術、歷史、影視文化的多元對話,翻轉民眾對美術館的既定印象。

7月

8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與高雄市政府針對轄下藝文場館適度放寬措施,本館配合調整入館方式,自7月13日(二)起,暫時實施線上實名預約制,並以分時段、分流方式入館。

藝術家奈良美智為感謝台灣捐贈口罩給日本,以及311大地震時的捐款與幫助下於台灣辦理《奈良美智特展》(巡迴展),自7月24日起至10月31日於高雄市立美術館盛大登場,涵蓋日本當代藝術家奈良美智(YOSHITOMO NARA)自1980年代迄今跨度超過30年的經典創作元素與亮眼新作,包含台北關渡美術館展出的53件展品,26幅新作,共展出繪畫、素描、攝影、雕塑等79件作品。

自2021年起,高美館將「市民畫廊」徵件計畫轉型為全新的「KSpace」,以城市作為品牌的發表平台,鼓勵藝術創作者以高雄為創作靈感的發表,並更加擴大當代藝術的創作領域,徵件類型除視覺藝術外,也歡迎行為表演、事件、設計或跨領域藝術創作者踴躍投件,期盼展現藝術的多元性與包容性。「KSpace高雄實驗場」,於每年4月及10月分別辦理徵選及評審作業。首檔展覽為2021第一屆入選KSpace的紐西蘭籍藝術家Lucas K. Doolan於7月30日上檔之《閱界:邊際之潮》。

高雄市立美術館夏季大展《泛.南.島藝術祭》於2021年7月17日至10月31日展出,本展由館長李玉玲擔任總策展人,札拉・斯坦霍普(Zara Stanhope,紐西蘭戈維特-布魯斯特美術館館長)與魯本.福連德(Reuben Friend,紐西蘭帕特迦藝術博物館館長)擔任國際策展顧問,歷時近3年紮實的研究踏察,本展覽作為高美館15年來經營南島當代藝術的延續,克服新冠疫情帶來的艱困挑戰,呈獻臺灣、澳洲、紐西蘭、韓國、日本、巴基斯坦、法國7個國家共23組藝術家/團隊的精彩創作,以62件繪畫、攝影、錄像、雕塑、裝置等作品,共譜俱國際藝術視野與在地文化脈絡的跨域展演。

10月

透過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ARTWAVE台灣國際藝術網絡平台,高雄市立美術館與國藝會、新南向民間智庫臺灣亞洲交流基金會、印尼日惹雙年展基金會及越南國家文化藝術研究院(VICAS)等ARTWAVE 國際網絡夥伴,於10月23日至24日攜手推出「第三屆亞洲策展論壇」,在本館展覽《泛.南.島藝術祭》以及印尼日惹雙年展展覽期間,本論壇以「環.球」、「越.南」與「洋.面」三大主題,以「環顧全球,跨越南方,面對海洋」的精神,搭建台灣、印尼、東南亞與大洋洲區域之間的對話。

12月

2022台灣燈會即將重返高雄,高雄市政府結合兩年一度的「2021高雄國際貨櫃藝術節-范布倫之星」在台灣燈會主場域之一的愛河灣,以奇幻光影打造最獨特的藝術貨櫃,並結合數位展覽與貨櫃模型,成為2022台灣燈會首波登場的精彩展出之一;於2021年12月21日至2022年2月28日假高雄蓬萊商港區 9號露置場登場。本屆以光影藝術為主軸,邀請英國團隊邱維煬(Foster+Partners)x QIU,台灣的形構設計以及參展2021漁光島藝術節的南藝大建築所B群等3組國內外優秀的建築團隊,以類貨櫃媒材,保存貨櫃的靈魂、翻轉了過往剛硬厚重的形象,創造出航向新世界的輕盈感。

2022

1月

高美館承辦「2022台灣燈會在高雄」之「南島藝術燈區」,於衛武營北湖畔正式點亮台灣魯凱族藝術家安聖惠湖上作品〈南島之眼〉,作為南島藝術燈區主燈,特別unplug不插電,以真實柴燒明火呈現人類最原始的「光」來回應台灣燈會,燃起溫熱而耐人尋味的原民光之美,成為冬夜最暖人心的一道燈火。本屆展出共計9組件作品,包括排灣族伊誕.巴瓦瓦隆的雕塑裝置〈南島的風很香〉,以衛武營為基地進行現地創作,攜手呈現結合南島素材、光環境與園區豐富的生態地景交織的精彩展出。

5月7日至6月26日

高美館為進一步推動臺美文化交流,於駐美代表處臺灣書院邀請下舉辦《泛.南.島藝術祭》部分作品至美國華盛頓特區「國際藝術與藝術家希利爾藝廊」(IA&A at Hillyer,簡稱希利爾藝廊)括延展出;本展為臺灣書院第三次與希利爾藝廊合作,但卻是首次聯合臺灣的美術館舍及其典藏於希利爾藝廊展出。

5月21日至9月18日

高美館舉辦紀念臺灣文化協會創立100週年之巡迴展《光─臺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展出黃土水出土重要作品〈甘露水〉。

6月

高美館喜迎開館28周年,特別企劃《沐.光-高美館28周年館慶》活動,於6月11、12兩日歡樂展開──展覽開幕、館慶好禮、親子手作、藝術導覽、夜間音樂會以及舞蹈表演等一系列精彩活動。

有「設計界的奧斯卡」之稱的義大利國際設計大獎A' Design Award & Competition(下稱A' Design Award)公佈2021-2022設計獎競賽成果,由高美館企劃之2022台灣燈會參展作品之一,由日本籍長友大輔(Daisuke Nagatomo)與詹明旎所創作的台灣燈會新住民主題作品《脈動》榮獲銅獎肯定。

7月

高美館於重新啟動「美術高雄」系列,於2022年7月9日至9月25日於104-105展覽室展出全新展覽《抽象高雄》。在法人化以來所發展之「大南方多元史觀」策展脈絡下,本館攜手高雄藝術家共同以藝術創作呈現高雄獨特的城市性格與多元魅力。本展以抽象作為創作方法,以城市作為創作靈感,透過27位不同世代的藝術家所描繪的高雄印象,展開高雄這座南方之城的全新想像!

9月

2022台灣燈會中由高美館規劃展出作品,由台灣新媒體藝術大師黃心健率樂飛特科技、黑川互動媒體藝術所創作的燈會客家主題作品《光之舞》,榮獲2022年美國謬思設計大獎概念設計類金獎肯定,讓台灣客家精神在國際舞台再次閃耀。

10月

高美館攜手國際知名新媒體藝術家黃心健,共同推出特展《X人稱—黃心健的元宇宙劇場》,以多件斬獲國際大獎的VR虛擬實境作品,結合互動、表演、程式運算、影像裝置等多元展陳的虛實世界。本展由文化部、客委會、高市府、高雄市文化局指導,清景麟建築團隊主力贊助推出,台灣應用材料、義大癌醫院洪朝明院長、旺泓企業有限公司、廣達研究院,以及元宇宙 XR Hub Taiwan共同支持,邀請陳眖怡(巴黎第十大學當代藝術史博士/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系所專任教授/美術學院院長)擔任策展顧問,並由本館展覽團隊策畫展出,於10月17日舉辦開幕式。

高美館與日本當代設計大師皆川明及他所創立之minä perhonen合作,繼2019年在東京都現代美術館、日本兵庫縣立美術館、福岡市美術館及青森縣立美術館巡迴展後,於高美館104-105展覽室舉辦《minä perhonen /皆川明 つづく》特展,展出經典布料、時裝、家飾等設計模型外,還有設計師的插畫手稿、設計原稿、錄像以及文獻檔案等近950件展品。展覽自2022年10月22日展至2023年2月19日。

11月

高雄文化新地標「內惟藝術中心」搭配全台最美輕軌段「龍貓隧道」的加持,於2022年11月1日起完工開放。該藝術中心由高美館、高史博、電影館三館共構與經營,展開城市藝術、歷史、影視文化的多元對話,翻轉民眾對美術館的既定印象。

高雄文化新地標「內惟藝術中心」搭配全台最美輕軌段「龍貓隧道」的加持,於2022年11月1日起完工開放。該藝術中心由高美館、高史博、電影館三館共構與經營,展開城市藝術、歷史、影視文化的多元對話,翻轉民眾對美術館的既定印象。

12月

高美館與無國界醫生(台灣)攜手主辦《前線 : 醫療與紀實》攝影展,首度在南台灣展出來自43張由馬格蘭攝影通訊社(Magnum Photos)5位攝影師們記錄的前線瞬間,自2022年12月23日展至2023年2月5日。

2023

〈LEARPRINT 內惟聲響實驗〉是法國音場設計暨聲學藝術家阿蘭.馮謝所創作設計之聲響裝置作品。作品裝置由相當於樂團規模、多達65組環繞揚聲器所組成,依據內惟藝術中心特殊建築形態精密調整而形成的音場環境,創造出近乎舞台上空間感與聲景體驗。行走於其中猶如身歷樂團演奏現場,體驗音樂家感受的情感張力,使觀眾彷若成為樂團演奏者中的一員。

《內惟戲院》(Neiwei Rama)系列由泰國印度裔藝術家阿運.若望恰庫(Navin Rawanchaikul)創作,透過社區訪談以及文史脈絡爬梳,以內惟與泰北的「移民性」與「多元性」折射出普世共有、各世代之間的歷史與身分認同議題。阿運的計畫探索不同類型的邊界,以及跨越邊界的社群關係,「昔日邊界內」的概念也呼應內惟地名的由來,以及過去將內惟一分為二的歷史。 由於作品的取材過程、訪談、創作與社區居民產生高度的互動,同時也透過影像、群像繪畫表現藝術家對地方的認識,自展出以來獲得社區極大回響,成為高美館透過內惟藝術中心深入社區的重要一步。

2月

高美館於三樓典藏常設展區舉辦《多元史觀特藏室二部曲:南方作為衝撞之所》,以超過100組件的畫作、攝影、錄像、文獻史料等高美館典藏品,呈現跨越台灣1970至1990年代下的大高雄藝術發展脈絡,探看南方藝術家在大時代洪流中所展現的南方精神。展覽自2月25日至2024年9月8日展出。

4月

高美舉辦《世界─林明哲的藝術收藏》,精選90件歐、美、亞洲藝術巨匠作品,呈現跨越17至21世紀近500年的藝術映現,邀請觀眾漫遊展間、穿越時空,感受獨特而多元的藝術世界。展覽於高美館101-103展覽室自2023年3月25日展至7月23日。

日本當代藝術大師奈良美智繼2021年《奈良美智特展》後,再次於台灣展開之巡迴展覽計畫,自高雄全新文化地標-內惟藝術中心出發,展開為期十年台灣巡迴之旅的序幕。

7月1日

林羿妏行政長兼任代理館長一職

8月12日

由本館與加拿大安大略美術館、國家畫廊及義大利波隆那MAST基金會盛大呈現國際知名攝影師愛德華.伯汀斯基(Edward Burtynsky),以及知名紀錄片導演珍妮佛.貝奇沃(Jennifer Baichwal)與尼可拉斯.德龐希埃(Nicholas de Pencier)的作品。《人類世-凝視.消逝中的地表》繼2018年在加拿大舉辦首展後,巡展至義大利、瑞典、荷蘭及阿根廷等國,此次更於展中加入台灣藝術家齊柏林、楊順發、盧卡斯與盧昱瑞等人的在地視角,共展出近80件精彩之作,一同探討人類行為對於地球的影響。

2024

2月

高雄市立美術館30歲了!為大眾生活帶來融合日常的美好禮物。2024年夏季隆重呈現年度售票特展《瞬間-穿越繪畫與攝影之旅》(Capturing the Moment),與英國泰德美術館、國巨基金會合作展出拍賣市場多幅天價作品;並與智利、新加坡等國際策展人合作跨國交流,打造大南方藝術交流平台,將台灣推向世界,兼具在地藝術生命力,籌劃30週年主題典藏展,高美館陪伴城市共同成長,耕耘在地、連結世界,將締造美好日常的藝術美學體驗,讓日常想像的美好讓融入生活,成為每一個人觸發美好與豐富生活的追尋行動。

回頂部